『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98章 国之良臣[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https://m.wenxinge.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对拒不投降的蜀川起义军进行重拳打击的同时,赵光义的政治攻势也是一波接着一波。他在之前就已经下诏免除了蜀川百姓积欠朝廷的全部赋税,而在剿灭起义军的过程中他又下诏赦免所有曾经跟随王小波和李顺造反的人,而那些因为担心被秋后算账而躲进深山老林里沦为土匪流贼的起义军同样也在被赦免之列。总之,只要你们这些人肯改过自新重新当宋朝的子民,那么此前的账全都一笔勾销。
王继恩的偏师以及赵光义派来的援军在成都东南的大片区域四处征讨之时,作为伐蜀主帅的王继恩以及他的三万大军仍然待在成都逍遥自在。这个死太监死死地把自己钉在了成都,本来应该是进攻一方的他彻彻底底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被动的防守者,正如此前的李顺一样,王继恩完全沉醉在了锦官城的纸醉金迷之中。得亏他是一个不正常且不健全的男人,要不然此人还真有可能在蜀中自立为王。
赵光义几次派人催促王继恩进兵讨贼,但他就是不挪窝,甚至成都周边的流寇他也不想去清剿。他这样做的理由我们在前面也说到了,一来他的那支偏师此时正在剿杀张余所部,所以他并没有所谓的“抗命”之罪,二来成都太重要了,他必须坐镇于此以防起义军再次夺取成都。可是,你能够想象吗?此时的赵光义和他的宰相们却正在为应该给成功光复成都的王继恩何种封赏而大打口水战。
王继恩的功劳不过就是重占了成都,而且他几乎是一路畅通无阻地到了成都城下,相比当初王全斌一路从陕西血战到剑门关,然后又在剑门关殊死力战再又翻山越岭一路拼杀才走到成都城下,王继恩这次伐蜀可谓是轻松了好多。王全斌后来因为约束部下不力导致蜀川再次大乱而险些被砍头,王继恩同样如此但却在成都等着朝廷给他封官。两相对比,王全斌如果在世定然会感叹命运的不公。
王继恩领兵出开封时的差遣是剑南西川招安使,经过和大臣们的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赵光义最后给王继恩封的官是宣政使加顺州防御使。在这个过程中,也不知道宋朝的两府大臣们是不是脑子里哪根弦搭错了,他们执意要给王继恩宣徽使的官职,赵光义对此则是坚决反对,因为宣徽使有参政议政之权,而王继恩只是一个宫廷宦官。宋朝可不止是在防武将叛乱,文官专权和宦官干政也是必须得防,赵光义可不想让宋朝在他的治理下出一个权宦甚至是奸宦。因为此事,平日里在大臣们面前很注重仪表和风度的赵光义甚至难得地当众大怒了一回,于是王继恩的大官梦这才落了空。
史书里没有提及到底是谁坚持要给王继恩这么大一顶帽子,而我之所以要说他脑子出了问题只是因为这个宣徽使确实不适合给王继恩。再次对比一下,潘美当年攻灭南汉再又协助曹彬覆灭南唐,这期间千里转战且前后大小战役数十场,曾经更是数次与敌人数以十万计的大军进行了艰苦的血战,可灭掉南唐之后潘美被加封的官职也不过是宣徽南院使,他王继恩何德何能竟可以与潘美的这一番功绩并肩而论呢?
幸好此时的宋朝皇帝是赵光义,如果是后来的那位被如今的无数文青顶礼膜拜的大画家、大书法家、艺术品收藏家、园林鉴赏家,那么宋朝历史上太监封王的先河就很有可能由这位王大太监来开创。
虽然朝廷承认王继恩伐蜀有功且给他封了官,但王继恩在攻下成都之后的所作所为却让赵光义很是不满。为了节制王继恩手中的权力并敦促他出兵剿贼,赵光义决定派一个人前去压制王继恩,此人便是官居参知政事的赵昌言。
蜀川之乱刚开始爆发的时候,朝中好多大臣都建议对起义军行招抚之策,唯独赵昌言建议派军剿灭。赵光义在此时再又想起了赵昌言,他任命赵昌言为“川陕两路五十二州都部署”,自王继恩以下川陕所有官员和将领都受他节制。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宋朝建国以来还从未有人在地方上拥有如此之大的权力,赵昌言也被这个官职以及其所拥有的权力给吓着了。在一个强势帝王当政时期,不管是在朝堂还是在边地,权臣的下场多半都是不怎么好的,赵昌言于是极力请辞,但赵光义都不许。
就在赵昌言前去赴任没过几天,赵光义身边的一个从峨眉山而来的和尚对赵光义说道:“陛下,赵昌言的面相有问题,他的鼻梁凹陷,此乃反相,他这种人是不该派去管理蜀川的。”
赵光义听完顿时心里一凉,这话正好戳中了他的软肋,就在他犹豫着是否要收回成命之时,另一个人又跑来告诉他:“赵昌言乃国家重臣且素有名望,而且他这个人还没有子嗣,如果让他进入蜀川且手握重兵,那今后恐怕会生出不可预料的事端。”
这下子赵光义彻底绷不住了,他发现自己真的是犯了一个大错。他立马命人追上赵昌言向他宣谕新的诏命:你暂时就先不要入蜀了,就待在凤翔总揽全局。同时,赵光义另外还派遣内侍押班卫绍钦前往成都去接管王继恩手中的部分军权。
摁住了恐成大患的赵昌言,切割了王继恩的军权,而眼下蜀川的动乱也基本结束,那么赵光义就得再派人去治理蜀川。此时的成都知府是雷有终,但这人无论是资历还是气场都压不住王继恩,所以得另选他人,赵光义选择的这个人名叫张咏。
多说一句,这个雷有终其实也不算是我们的陌生人,他的老爹正是曾经的晋王赵光义的政治盟友——雷德骧。
我们再来说张咏。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今山东鄄城县),他是太平兴国五年的二甲进士,与他同科中榜的人里面可谓是名人众多,这其中就有后来宋朝的三位宰相:寇准、李沆和王旦,而张咏与寇准更是私交甚笃。这个张咏还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头衔——世界纸币之父,这事后面有机会我们再说。
张咏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此人绝非手无缚鸡之力,反而还显得有些“杀人成性”
。在宋代的民间私人笔记《青琐高议》里就记载过他在还未入仕之时曾将一家专行杀人越货的黑店给一锅端的故事,他独自一人持剑先后击杀店主及其两个儿子,然后为了斩草除根又将这一家子全给杀了。
此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毕竟他的出处不是正统的史料,但在《宋史》的张咏个人列传里却清楚地记载了他曾经将一个欺压主人并将主人的女儿霸占为妻的恶奴给亲手斩杀的事。
第98章 国之良臣[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