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49章 富有冒险精神[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https://m.wenxinge.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许宁并不需要通读所有材料,他关注的重点在于原始研发概念以及当初法国团队和601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障碍。

    当他翻开总体研发图,看到那复杂的三段式前缘缝翼构造时,不禁脱口而出:“哇塞,竟然是这样的研发?”

    没错,这样的缝翼研发让许宁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不是在华夏或法国的飞机上见到过,而是在印度的LCA“光辉”战斗机上。

    这款自1983年起开发直至2016年才正式服役的无尾大三角翼战机,其风翼正是采用了类似复杂的三段式结构。

    显然,达索公司在后续工作中完善了这一研发理念,并将其应用于LCA项目之中。

    在一场关于战斗机研发的讨论会上,许宁无意间的一句话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心。

    “常博士,您之前接触过这样的研发吗?”会议室里有人问。

    “没直接接触过,只是有些了解。”许宁连忙澄清。

    “这种三段式的前缘风翼,其实更适合那些法国的无尾三角翼战斗机。

    配合后缘的双段升降副翼,它们可以在机翼和垂直尾翼之间产生有利的涡流。”

    “但我们的歼8II采用的是传统的布局,后面还有一个水平尾翼。

    在这种情况下,三段式缝翼不仅不能发挥优势,还会增加不必要的阻力和重量,所以杨总刚才提到研发太过复杂也是有道理的。”他解释道。

    听罢,与会者们都点头赞同。毕竟,当华夏刚开始与达索公司合作时,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的航空工业还处于模仿阶段。

    而到了1996年,大家积累了一些经验,已经能够识别出研发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杨知书起身,从一堆文件中挑出一份较新的研发稿递给许宁:“复杂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自从法国专家离开后,我们试着简化研发,仅保留外侧的两段缝翼,并将结构改为单段式。

    这样做确实减轻了重量,却没能彻底解决副翼与襟翼间的相互影响。”

    许宁浏览着这份标有1990年日期的文档,心中对问题有了大致的把握。

    尽管前缘缝翼技术历史悠久,但研发者们往往更注重缝翼的尺寸和位置,而非真正起效的那个‘缝隙本身。

    经过半小时的研究,他跳过了复杂的计算部分,直接在风洞测试的数据中找到了关键信息。

    “杨总,我相信我能搞定这个风翼研发!”他说着,将文件归位,转头看着杨知书。

    “可是,光靠我们601研究所的力量可能还不够。”他补充道。

    “连601所都办不到?”旁边的柳明惊讶不已。

    “确实如此。根据这份文档,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关键挑战。”

    说着,许宁走向黑板,拿起粉笔,在干净的一面写下:

    “首先,对于拥有大偏角襟翼的多段翼型来说,即便是在低速飞行条件下,前缘上部也可能出现局部超音速流动;

第249章 富有冒险精神[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